2025年10月17日下午2点,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思斌老师应邀做客线上网赌门户网站
社会工作学术讲堂,作了题为“发挥社会工作在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和社会建设中的综合功能”的专题学术讲座。讲座由线上网赌门户网站
执行院长赵一红教授主持,全体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和硕士生共同参加了本次讲座。

赵一红院长首先对王思斌教授的到来表示欢迎,她在介绍中说,王老师自上世纪80年代起在国内推动社会工作学科的发展,是我国最早投身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学者之一,也是社会工作的领军人物。王老师的研究涵盖社会政策、社会工作、农村社会学与组织社会学等领域,长期致力于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教学、研究与实务工作,著有《社会工作本土化之路》《走向社会的基础结构》《社会工作之真善美》《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转型中的城市基层社区组织》等多部重要学术著作,并主编《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工作导论》《社会学教程》等经典教材,为中国社会工作与社会学教育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本次讲座主题紧扣当前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核心议题。王老师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社会工作应如何发展?如何立足中国实际回应社会问题与发展挑战?王老师特别强调应反思西方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推动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实践,并聚焦四大关键问题:怎样看待中央提出的社会工作与目前书本教材所定义的社会工作之间的关系;中央社会工作部成立后,我国社会工作的转化路径;中国社会工作在应对综合性社会问题时如何衔接西方理论与本土实践;以及社会工作研究的创新方向。
在七个部分的系统讲授中,王老师围绕党群建设、民生改善、基层治理与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等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社会工作的综合功能。在第一部分,王老师阐明在中国语境下的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部分,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实现其与中国具体实际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个结合”,其核心便是以“以人为本”的理念与方法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事业。他强调社会工作是“做人的工作”,须融合理论的批判性与实践的服务性,并启发学生思考民生工作与社会治理之间的关系。在第二部分,王老师解读中央关于社会工作发展的指示精神,指出社会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党的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也关系社会和谐和人民福祉。他强调“两个事关”不能简单等同,并阐释二者通过社会工作作为专业桥梁实现互动共生。他进一步指出,总书记提出的“三个最广”——面向最广泛的社会领域、最广阔的基层组织、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为社会工作开辟了广阔空间,也赋予其重大使命。王老师还从“知民情、解民忧、化民怨、暖民心”的群众工作方法出发,引导学生理解社会工作中的“情怀”内涵。
第三部分聚焦民生福祉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王老师分析了社会工作在服务困弱群体和广大民众、构建和谐社会关系、促进善治三方面责任间的深层关联,深入阐释“互相成就”这一理念,并对社会工作对象和任务拓展中的从“七个有所”到“七个优享”进行深层剖析。王老师还强调社会服务和公共服务在人民群众获得感中的作用,明晰获得并不等于获得感。社会工作关注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这既包括福利的供给,也包括广大人民和福利对象所享福利的获得性评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社会工作应以专业服务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
在第四部分,王老师探讨社会工作参与基层治理与社会建设的“治理性”与“发展性”双重特征,指出“发展性”与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高度契合。王老师进一步辨析了“凝聚”与“聚合”的区别,指出凝聚是一种社会—心理过程,即通过小组互动与社区建设,将个体归属感融入集体认同,从而激发群体内在力量的过程。第五部分,王老师呼吁广泛建立乡镇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将其作为民生服务与基层治理的“腿”,并分享了一些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实践案例。
第六部分聚焦“在地专业性”,强调发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提示在中国情境下加强在地专业性社会工作建设需注意的关键问题。第七部分立足前述内容,展望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王老师提出应站在“两个事关”的高度,处理好服务—治理—建设的关系,发挥社会工作“以一带多”或“由多聚一”的综合功能。最后,王老师辨析党的社会工作(society work)与专业社会工作(social work)的关系,并指出其是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命题和议题。他勉励全体同学应从更高的站位、更宽阔视野、更长远眼光去看待改善民生、加强创新社会治理的意义,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用真诚和到位的服务增进民生福祉,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新贡献。
在互动问答环节,两位同学分别就中国社会工作的标志性概念、本土发展溯源以及实务工作者与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的区别提问。王思斌老师解释道社会工作的“弥漫性”,解析了中西方社会工作在理论取向、服务对象及主流文化方面的差异,并说明中国社会工作是建立在现代社会科学基础上的;同时提及社会工作应加强实践知识,不仅要深入理解“人在情境中”理念,还要与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相互补充学习,做到服务细致、难点引导的同时,关注情境的变化与实践行动。总而言之,我们要给专业社会工作留时间,完善后去创新,不止步于完成任务,积极追求其蕴含的意义。
最后,赵一红院长作总结发言。她以讲座的七个部分和十个关键问题为脉络,系统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实践方法、与党群工作方法的内在联系、在社会治理与社会建设方面的功能定位、专业发展的核心议题与注意事项,以及社会工作者应具备的反思能力与文化自觉。同时,她也剖析了社会工作的知识体系构建、特定群体的服务策略、服务理念的内涵与价值导向,以及各类介入方法、工作技巧与服务过程评估的综合运用。围绕“发挥社会工作在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和社会建设中的综合功能”这一主题,王思斌老师在讲座尾声再次寄语师生:应给予专业社会工作必要的时间与空间,在扎实完善的基础上推动创新,不止步于完成任务,更要积极探寻其背后的时代意义与专业价值。

撰稿:陈思彤、胡欣悦、袁问渔
摄影:张天帅
编辑:张天帅
审核:赵一红、赵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