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网赌门户网站

当前位置: 线上网赌门户网站   ·   实习实践   ·   MSW实习实践   ·   实习动态   ·   正文

讲座回顾 | 张佳鑫:人工智能在社会工作中的运用

发布时间:2025/09/29浏览量:来源:

为加强同学们对科技与实务融合的认知,探索人工智能在社会工作中的创新应用,2025年9月25日18:30,学院邀请到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夕阳再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发起人张佳鑫老师为大家分享了题为《人工智能在社会工作中的运用》的专题讲座。讲座由学院郑玲老师主持,2025级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硕士全体新生参加。

张佳鑫老师作为理工科背景投身社会工作的典范,分享了创办夕阳再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心路历程,阐述了AI赋能社会工作的专业见解,并通过四个公益项目展示了AI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创新应用,令同学们深受启发。

一、从学生志愿队到 5A 级社会组织:张佳鑫的公益创业路

张老师首先娓娓道来,分享了自己的公益创业之路。他谈到,在北京邮电大学就读大三期间,了解到学校设有公益项目资助计划,这与他“助人自助”的理念高度契合。同时,依托于北京邮电大学“信息黄埔”的基因,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为老年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困境,于是在2011年创立志愿团队,开展教老人学电脑的服务,有效缓解老年人融入快速信息化社会的困境。经过数年志愿服务的持续耕耘,团队克服重重困难,于2015年成功注册为社会组织。历经十余年发展,夕阳再晨已从最初的学生志愿团队成长为5A级社会组织,张老师也荣获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中国好人、首都榜样等多项荣誉。

张老师强调,夕阳再晨的定位是以党建为引领、公益为使命、专业为价值、科技为特色、创新为驱动的引领型、平台型、智慧型中国青年社会组织,致力于提升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水平,通过可持续发展模式解决社会问题。

二、AI 赋能社工:三个维度破解行业痛点

在AI如何赋能社会工作的议题上,张老师从内容、方式、载体三个层面进行剖析。

在内容层面,AI能够优化学习体验、降低使用门槛,助力服务对象更高效地获取知识与技能,其核心价值在于根据用户特点实现个性化内容定制,并推动资源的开源共创。

在方式层面,AI通过优化服务流程、拓展干预场景,让社工得以从重复性工作中解放,更专注于情感关怀与专业判断。具体体现在数据整合、智能分析、远程交互等技术的运用,有效破解了服务效率低、覆盖范围有限、评估主观性强等难题。

在载体层面,AI技术与社区、家庭等物理空间深度融合,使环境本身成为服务载体,通过空间、人机交互与服务的有机结合,打造沉浸式智慧环境,让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获得服务。

三、四大案例:看 AI 如何落地社工实践

通过四个典型案例,张老师生动展示了AI技术在社会工作领域的具体应用。

在“守望桑榆,银龄科普”科技助老项目中,依托AI技术分析老年人使用习惯与学习数据,自动调整界面复杂度,形成个性化教学方案,显著提升服务准确率。

在“四级联动,共建家园”社区治理项目中,通过构建集数据采集、智能分析和预警预测于一体的AI治理平台,实现社区动态实时监测、安全隐患自动识别和定制化治理方案生成,有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在“破界融合,校地共生”高校志愿服务进社区系列活动中,利用智能匹配系统进行多维度数据分析,根据社区人口结构、问题类型自动遴选最匹配的高校团队,实现校地资源的高效对接。

在“数智赋能,科技支撑”社会治理数智化项目中,搭建智慧服务平台。它综合运用大数据、算法与机器学习等技术,构建从需求识别到服务评估的完整闭环系统,持续优化服务流程,切实提升群众满意度。

这些案例印证了一个趋势:AI 不再是社工的‘辅助工具’,而是深度融入服务核心,让传统社工服务更智能、更精准。

通过本次讲座,同学们对人工智能在社会工作领域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有了深入的认识。张老师鼓励同学们既要保持对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的坚守,又要以开放的心态学习新技术,在未来工作中积极探索科技赋能社会工作的新路径。整场讲座内容丰富、案例生动,为同学们理解智能时代社会工作的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启发,也为培养适应智能时代需求的社会工作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础。

撰稿:杨云芳、丁子栩

摄影:赵梦茹、李迎春

编辑:张天帅

审校:郑玲